#百里挑一#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也称心功能不全,是心血管疾病不断发展,导致泵血功能减退,心脏输出血量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器官和组织中的血液,也不能顺利回流到心脏,引起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表现。那么,哪些人容易出现心衰?如何通过早期信号进行识别?怎么进行预防呢?咱们现在来解析。
心衰,其实是较为常见的现象,据相关研究表明,在70岁以上的人群中,每10个人中就有1人出现心衰。心衰是进展性疾病,症状会不断加重,甚至危及生命。有3类人,容易发生心衰,应该进行重点预防。第1类是冠心病或高血压患者;第2类是糖尿病、肥胖、代谢疾病患者;第3类是有心脏*性药物服用史,或者风湿病史及心肌病家族史。
心力衰竭,是渐进过程,会在疾病发展中出现相关征兆,通常,有3类信号,提示心衰。第1种是心脏病或高血压患者,在过度劳累或情绪波动后,出现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心悸、下肢水肿等表现;第2种是没有心脏病的人,突然感觉喘气困难、心慌、特别疲乏,甚至出现脚踝、腿部水肿;第3类是曾经有心电图或心脏超声检查异常,后来出现气喘、呼吸困难、乏力等表现。出现这些信号,就需要及时到专科就诊,以便及时确诊并治疗。
心力衰竭,可以通过心功能状况分级,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目前,由纽约心脏病学会提出的方案,得到普遍认可,这个方案也称为NYHA心功能分级,主要根据患者活动能力的自我感觉,划分为4级,而心力衰竭按其严重程度,分为3度。
心力衰竭,第1级是体力活动不受限,从事体力活动时无症状出现,相当于心功能代偿期;2级是体力活动轻度受限,重体力活动时出现乏力、心悸、气促、心绞痛等症状,休息后可缓解,也称为1度心力衰竭;3级是体力活动明显受限,日常活动时就会出现症状,但是,休息后可以缓解,又称为心力衰竭2度;第4级是简单体力活动时,就会出现症状,静息时症状持续,这个阶段也称为心力衰竭3度。
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药物和器械,对迈向衰竭的心脏,可以起到拯救的功效,但是,心力衰竭的患病率却在不断上升。因此,预防才是减缓心力衰竭进展的关键。最近,《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论文,强调从5个方面进行心衰的生活方式防治。第1点是努力保持正常体重,因为肥胖引起全身炎症水平上升,带来心肌损伤、高血压、血脂异常、睡眠呼吸暂停、左心室肥厚等,会启动心力衰竭的进程。对于肥胖的人,应该至少减重10%。有研究指出,如果体重保持正常达到21年,会降低30%的心力衰竭发生风险。
心力衰竭预防的第2项措施是注意饮食搭配,合理的饮食以蔬果、坚果、豆类等为主,加以少量动物源性食物以及加工类食品,比如地中海饮食;第3项措施是限制钠盐摄入,大量研究显示,钠盐吃得多,就会增加心力衰竭风险,尤其是对肥胖者,更是如此。对于心力衰竭患者,推荐每天钠盐摄入量为2到3克;第4项措施是运动,每天或每周有5天,活动30分钟,注意运动前预热和运动后放松,运动方式可以选择步行和阻抗运动结合;第5项措施是适当摄入相关膳食补充剂,比如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番茄红素、叶*素、花青素等,但是,预防效果的相关研究证据,仍显不足。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