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探测器的双能CT技术在心肌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
心肌缺血性疾病的死亡风险很高,在所有疾病的死亡患者中心肌缺血占到了12.7%,居于首位[11]。对于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早期发现缺血心肌对于疾病管理及患者预后具有决定性意义,因其可以降低致死性心梗的发生[9]。在急诊中,CT检查因扫描时间短,适应范围广而成为首选,对于急性胸痛患者,光谱CT一站式血管及心肌评估可在10分钟以内完成,而CMR心肌检查一般就需要45~60分钟[11]。日本熊本大学率先将这种基于光谱探测器的CT新技术应用于急性胸痛的一站式心脏检查(图1),通过常规化的CCTA流程同步实现了非动态心肌灌注,可同时对冠脉和心肌进行准确评估,从而帮助了临床快速制定治疗决策并改善患者预后[12]。
图1.基于光谱探测器的非动态心肌灌注.80岁女性胸痛患者,心电图无异常,肌钙蛋白升高。通过一站式光谱CT检查,(A)发现了第一对角支狭窄,(B)同时发现心肌透壁性心肌梗死,(C)三维融合图显示了梗死心肌(箭头)与狭窄血管的解剖关系。(D、E、F)进一步DSA及MR检查显示的血管狭窄及心肌梗死与一站式光谱CT检查结果一致。
这种常规化应用对于临床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实际上动态及非动态心肌灌注成像以往就有很多研究,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很难实现临床常规化[13,14]。对于非动态心肌灌注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图像质量,二是扫描流程,图像质量主要表现在图像的硬化束伪影以及对比度的不足,而扫描流程主要表现在基于球管的双能CT技术不够便捷以及对扫描时间的把握要求非常严格,因为静态心肌灌注只采集一次,必须尽可能在心肌达到灌注峰值(PeakEnhancement)时采集[11,14,15]。光谱CT的出现真正克服了图像质量和扫描流程的问题[16-18]。并且对比度的大幅提升保证了在非最佳采集时间时也能检测到心肌异常灌注[11]。因此,光谱CT帮助临床实现了非动态心肌灌注的临床常规化。对于动态心肌灌注,光谱CT可通过时间碘密度曲线来代替以往的时间密度曲线来获得灌注参数,可提高5倍以上的对比度(图2),从而提高了对检测早期心肌缺血的敏感度及准确性[11]。
图2.基于光谱探测器的动态心肌灌注.(a)灌注峰值:代表相应心肌的最大可强化程度,单位为mgml-1(b)血流量:代表血流注入相应心肌的最大速率,单位为mgml-1s-1,(c)达峰时间:代表相应心肌血流达到峰值的时间,单位为s;(d)血容量:代表相应心肌血流注入、储存、流出的总量,单位为mgml-1s。由于时间及篇幅关系,本期就先分享到这里,关于该技术在心肌非缺血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请看下期内容。
Colin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