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激扬青春梦,奋进新时代;不负青年志,赤心报国家。政协委员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他们在各自领域艰苦奋斗、奉献青春、建功立业,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多委员用照片记录下了奋斗征程中的难忘瞬间,那是青春的回忆,也是时代的印记。为此,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网推出《照片里的青春》专栏,采访政协委员或约请政协委员撰文、拍摄视频,通过老照片回忆青春故事,重温奋斗经历,以此激励年青一代,以奋斗之我,圆梦青春中国。
急诊科是24小时的全天候门诊,医院的前沿阵地。各医院的第一站就是在急诊科,因此,医院抢救病人的排头兵。
我参加工作后,在医院多个临床科室轮转过,后来轮转到急诊科时,发现许多急危重病人躺着进来,经过急诊科医护人员的抢救,能够奇迹般地活过来,甚至医院,这让我对急诊科充满了神秘感,认为急诊科是一个能让病人起死回生的地方,于是在我们急诊科老主任的推荐下,我去进修了急诊医学专业,成为一名急诊科大夫。回想20多年的急诊工作经历,我们在奋斗中成长,有苦有乐。
年的夏天,“”救护车送来一位上腹部疼痛的42岁的中年男子,当时病人还未下车,就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情急之下,我跪在担架上为患者做胸外按压,并亲自对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由于抢救及时,病人心肺复苏成功。后来病人被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在当时还把复苏后溶栓认定为禁忌症的情况下,我们大胆为患者进行溶栓治疗,获得了成功,没有出现并发症,最终患者康复出院。
年5月,与郴州毗邻地区某县一位年轻女病人因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导致呼吸骤停,要求转到我院治疗。医院派我前往会诊,当时患者无自主呼吸,靠一台麻醉机维持呼吸。会诊后,我认为患者病情十分危重,抢救成功的希望渺茫,如果转院治疗,转运途中存在巨大风险。医院的救护车上没有配备呼吸机,只能靠人工捏皮球的办法维持病人的呼吸。为了给这位年轻的患者带去一线生的希望,我们只有冒着风险用呼吸气囊转运。在转运病人途中,我捏皮球双手发酸了,就让护士或其年轻的家属换一下手后又继续捏。历时近3个小时,路途多公里,最终将病人安全转入我院急诊科。下车后才发现,我的双手捏出了一个个水泡。在全科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个星期的精心治疗,这位患者康复出院。
年春夏之交的“非典”期间,我作为郴州市“抗非典”医疗专家小组成员,负责承担全市“发热病人”的转运工作。在当时,还很难购买防护服,我就自制防护服,在那个非常时期,郴州哪里报告有“发热病人”,哪里就有身穿白色防护服的我在做排查和转运工作的身影,火车站、汽车站、国道服务区,一个晚上要转运四五趟。除了排查和转运“发热病人”,还要坚持做好急诊科的日常工作。在整个抗击“非典”期间,我亲自出车转运“发热病人”达多次。由于工作突出,我被郴州市人民政府评为抗击“非典”工作先进个人,并荣获三等功。
年5月1日,郴州市郊区一位35岁的男性患者因低钾血症诱发室颤。我组织全科同事尽力抢救,并亲自在重症病房守护病人,以防出现意外。患者心肺复苏成功以后,为了尽快实现脑复苏,恢复大脑功能,我们采取早期高压氧治疗。但是早期脱离呼吸机做高压氧治疗,患者容易出现呼吸衰竭,在高压氧舱内出现意外的可能性极大,为了确保患者安全,我带抢救设备亲自陪患者进高压氧舱作高压氧治疗。在舱内升压过程中,患者家属不适应环境出现了鼻孔出血,第二天不敢进舱陪护,而我依然继续陪病人进舱治疗,直到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为止。
不久,郴州市郊区一名13岁初中生因溺水致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成功后,为了尽可能减少小孩脑细胞的损害,需要立即作高压氧治疗。本来这是属于儿科的病人,医院就可以了事。但是为了患儿的安全,我毅然决定陪患者进舱作高压氧治疗。后来,在做高压氧脑复苏时,我又跟进高压氧舱陪患者一同治疗,以防范重症患者在舱内出现医疗意外。
患者的康复就是我们的愿望。虽然在急诊科劳动强度大、医疗环境差,但每当看到一个个经过我们双手抢救成功的病人康复出院,我就觉得无怨无悔。
事业是奋斗出来的。二十多年的急诊生涯,我奋斗过、收获过。自己所做的一点点努力,得到了社会的肯定。有感于这个新时代,给予了我许多荣誉:先后被评为湖湘名医、获得第五届中国医师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奋斗者是幸福的,此生献给急诊事业,同样是幸福的。
△本文作者:全国政协委员、医院急诊科主任徐自强
作者:徐自强
约稿:杨岚
设计:黄喆
编辑:莫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