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唐晔晔问仁医
人物介绍
王群山,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上海交通大医院心血管一科副主任,房颤中心业务总监。兼任中华医学会心电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全国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及面上项目评审专家,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科技评价与评审专家,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中国房颤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专病委员会委员与心电图学组组长,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脑心同治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心律失常专病诊治中心秘书长等学术任职。
临床业务全面,精通心律失常、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炎、心肌病、心力衰竭等各种心血管系统疾病的临床诊疗,熟练掌握冠脉、心律失常与先心等常用介入诊治技术。个人累积完成经导管射频消融、冷冻球囊消融、起搏器与CRT/ICD除颤器植入、左心耳封堵等各种心律失常的介入手术6千余例,介入手术成功率和病例数居于国内前列。在美国MayoClinic完成博士后训练,曾赴德国汉堡、法国波尔多、医院医院等多家国际著名的心脏电生理中心进行交流学习。
医院“匠心医者”、“感动新华人物”、“服务标兵”等荣誉称号。作为主要完成人先后获得年度上海医学科技奖二等奖等六项科研奖励。
采访笔记
五年,可以改变许多人生。
我对他说,五年前,你的成绩单,是一张纸,眼下,可是一叠纸。他呵呵地笑,神态如昨,反问我,我更油腻了吗?我正色道,你不油腻,也不用泡着枸杞菊花西洋参的保温杯,你俊朗着呢,只是鬓角星星点点。
“从一张纸,到你所说的一叠纸,事实上,我并没有改变。”他也正色说道。
于是,我们掰着手指数过来……
他保持着翻阅《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的习惯。这本期刊,创始于年,是世界上历史悠久,也是影响力极大的技术商业类杂志,内容涉及互联网、通讯、能源、生物医学等领域。一有空闲,他会把自己埋在书斋,看评论,写笔记,思考,他尤其喜欢看那些突破性的技术。
“突破性技术的定义非常简单,那就是能够给人们带来高质量运用科技的解决方案。在电生理史上,就有这样的突破性技术,我们身临其境,无比荣光。”
他保持着清醒,这些年,他显然有了更深邃的思考,关于手术,关于疾病本身,关于新科技的一切。
“从石器时代到数字时代,人类走了十万年。从泰勒斯发现静电现象,到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科学家走了两千年。而21世纪,技术创新如同井喷。科技这把利器,将会带给人类的是喜是悲,人类在如此蓬勃的技术发展之下,将会走向何处——这个问题简单却尖锐,是我们都需要去思考的。”他说道。
他继续保持着对人的善良与热情,尤其是,当他的对面坐着病人。
“我常常想,初心是什么,这些年我悟出,初心就是良知,是穿上这件白袍的一刹那,眼前闪动的光芒。所以,不管你是见星辰,还是见尘埃,医心如初是不变的。”
我笑道,变与不变,你总在那里,你不会变成一只鸟,飞往你的那座山。
“我们还在路上,参悟医学本质也罢,电生理的颠覆性创新也罢,都是途中的风景,一样的美不胜收。”他笑道,笑容温暖。
“等到风景都看透,也许你会陪我看细水长流”,莫名其妙地,我就想起这句歌词,我想拿来送给他,致敬他的下一个五年。
1
最多的变化
唐晔:王主任,距离上次采访,已经过去五年,这五年,您认为幸福感还是和过去一样吗?
王群山:是的,五年如流水一般,有人见尘埃,有人见星辰。至于幸福感,我感觉和过去差不多,也许是,我对物质的欲望并不很高,但对精神的塑造是有一定追求的(笑)。
唐晔:这五年,您的变化是什么呢,行业的变化又是什么呢?
王群山:五年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从业务职称、行政职务,甚至是专业领域的头衔,都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从硕士生导师转变为博士生导师;在电生理方面,当上了中华医学会心电起搏与电生理分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全国副主委;目前担任了科室的副主任;在科研方面,手头有两项正在进行的国家级项目,以及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培育项目……这些变化,大抵得益于这些年业务技艺的成熟。
提到技艺的成熟,五年的心血没有白费。从当初的懵懂初学者,完成了质的飞跃,被认为是同专业的佼佼者,进步有目共睹,但我想,这不仅是我个人的进步,医院心血管学科的进步,更是医疗科技的进步,科技实实在在改变着生活——这些年,科室引进了更好的设备,科技的优越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精确的导航消融下,能做到数字化的“精准”——损伤力精确到克,精准到毫米,早先摸索阶段的犹如“手排挡”的操纵痕迹几近消失,现在都改换门庭,成了“自排档”;再比如,早先电生理治疗为了防辐射,医生要背30斤左右的铅衣,现在的技术,我们称为“无线精准EP”或者“绿色电生理”,术者可以不再必须身披厚重的铅衣,不再必须承受大量的X射线损害。与此同时,病人也将得到更大的获益,尤其是对孕妇、儿童而言,这些过去是电生理治疗禁区的领域,都在取得突破。而且,技术发展使手术人群的年龄范围得到更大拓宽,八九十岁做电生理治疗的老年人越来越多。
正因为电生理学走在了行业前端,才终于做到了“精准、绿色”。技术的提高,最受益的当然是患者,病人的体验度更好,最让我们欣慰的是:病人的手术时间,从五年前的五六个小时,缩短到现在的一两个小时。
唐晔:看得出,您对技术的未来是充满热情的,尤其是在医学界,未来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王群山:还是这句话,科技改变生活,科技也改变生命。从技术的进步来讲,一切皆有可能——技术会有更多发展,应用会更简便,理念上也会有更多突破。打个比方,过去觉得一定要手术治疗的,但在未来,甚至可能通过药物调节,不再需要手术。从医生的角度来讲,技术提升当然会使治疗更加完善。拿电生理来说,新的技术得到更多的应用,特别是进入了三维导航时代。二维的手段和技术非常有限,而三维导航完全是颠覆性的,就像智能手机和20年前的大哥大完全是两个概念。我相信,技术的革新,理念的革新,将会带来更多革命性的变化。
其实未来已来,奔腾之势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所以,要用开放的、包容的心态面对未来,即使将来有机器替代了手术医生,相信新的时代也会衍生出更新的行业。自己一定不要放弃努力,而是勇于接受改变,终生不断学习,投身到新的行业,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例如疾病的预防,疾病的预后等等——努力让更多的人不生病,带来的益处是无限的。
唐晔:这些年来,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