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术前心电图。
患者术后心电图。
红网时刻10月31日讯(通讯员罗洁)心衰被称为“最后的战场”。如今,随着新型希浦氏系统起搏技术更广泛的临床应用,更多的心衰患者有了新的治疗选择。
老人心衰反复发作,有解决办法吗?
61岁的刘阿姨(化名),患扩张性心肌病多年,导致心衰反复发作,稍微活动就胸闷憋气得厉害,夜间睡觉都躺不平,同时还伴有全身乏力、下肢水肿等症状。1年之内,她就住了4次院,严重影响生活。
近日,刘阿医院心血管内科。入院后,给予强化药物治疗,她仍有心衰症状,左心室射血分数只有22%(正常人大于50%),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ms,伴有阵发性室速。
心内科主任江斌全面了解刘阿姨的病情后,给她制定并实施了一条新的治疗方法——左束支起搏CRT-D术。术后,刘阿姨觉得浑身轻松,胸闷憋气等心衰症状得到了明显改善,QRS波时限相比之前显著缩短。这例左束支起搏CRT-D手术,医院的生理性起搏技术水平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心衰,心脏病中的“癌”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严重和晚期阶段,因此被称为是心血管领域的最后战场。各类心脏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房颤等最终都可发展为慢性心力衰竭。虽然近20余年药物治疗的有所进展,但心衰的5年生存率仅34%,甚至低于恶性肿瘤。
心脏是全身血液循环的“发动机”,衰竭的心脏就像一台动力不足的机器,不能将血液有效泵出到全身各器官,而是淤积在肺及外周静脉系统,因此病人可出现头晕、疲倦、活动耐力下降、少尿等表现,以及身体下垂部位水肿、腹胀、恶心、食欲下降、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由于老年人经常罹患多种疾病,心衰很容易被误诊或漏诊。
心脏收缩不同步,将加重慢性心衰
人体心脏有2个心房,2个心室。正常情况下心房先收缩,让血液进入心室,然后左、右心室同步收缩发挥心脏的泵血功能,供应全身脏器的血液。正如拔河时同伴们要一起发力才能达到最大作用,心脏收缩时也需要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才能维持好的射血功能。若收缩不同步,就会导致心脏变大、心功能变差,会加重胸闷、头晕、喘不上气、腿肿等心衰表现。一般心电图检查就可以明确判心脏收缩是否同步。
治疗心衰的新技术——三腔起搏器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约1/3存在心脏收缩不同步,此时就需要安装——三腔起搏器,也称为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这是目前国际上公认、有效的心力衰竭非药物治疗手段,通过同步化心脏收缩,改善心功能、恢复心脏大小,以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病人寿命。
还有一个功能强大的“神器”——CRT-D。它是在三腔起搏心脏同步化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功能,除了可以改善心功能,还能预防心脏性猝死。
哪些人适合三腔起搏器?
经过优化药物治疗,仍有心功能不全的心脏病人。
心脏超声检查心功能的指标心室射血分数(EF)小于35%。
心电图检查QRS波增宽,提示心脏收缩不同步。
术后,应该注意什么?
植入三腔起搏器后,仍需药物治疗原有的心脏病和心力衰竭。但三分之二以上的患者随着植入后时间的推移,心脏大小和心功能可逐渐恢复正常,也可减少或停用部分药物。
需定期门诊随访,监测和优化起搏器的功能,判断临床疗效和调整药物。
起搏器电池耗竭后需要更换,因为起搏器电池耗竭后不能纠正心脏收缩不同步,会再次导致心力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