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们一个同事几年前曾因父亲的腰椎问题带着老人去看中医,大夫号完脉后说了句:“你父亲脾气很不太好!”,她很纳闷,说这可是没有的事,再没有比她父亲脾气还好的人了,从来不见他发过火,就算她母亲吵翻了天,他也是一声不吭,顶多摔门而走。
但事实上,胁痛、胸闷、腹胀等肝气郁结的症状她的父亲几乎都有,而且后来经过检查,发现身体里也有一些结节。
可见看似脾气好的人,不是不生气,而是生了气以后憋屈在自己心里,而每生一次气,就相当于在身体里打了一个结,久而久之,气结越来越多,就会发生质的飞跃,变成了看得见摸得着的结节,甚至肿瘤。
有句俗话叫做“好人活不长”,虽然有些毒舌,但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电视剧《小欢喜》里的季妈妈温柔善良从不发脾气,却查出了乳腺癌,让很多人叹息不已,也是因为她把所有的苦闷都压抑在了心里,在剧中,她为了丈夫的事业,为了儿子的学业,更为了紧张的父子关系,总是在调和、在牺牲、在隐忍。
能打动人的影视作品必然是真实生活的提炼。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肿瘤专家何裕民教授,主持的一项亚健康课题调查显示,在我国城市女性癌症患者中,有70%属于人们眼中的“好女人”:她们做人、做事都特别认真,有时候甚至过于追求完美,不善于释放压力,活得很累。
真是应了那句话——“忍一时卵巢囊肿,退一步乳腺增生”。
02
那有了不良情绪以后,发泄出来就好吗?事实上发脾气对身体造成的伤害更加严重。
人的生命以气为本,五脏六腑所产生的气按照一定的方向运动,有升有降,形成一个有序转动的圆圈。
它们之间也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比如肝木生于肾水,长于脾土,在肾水的滋养下,在脾土的温煦中,肝气就像春天的草木一样向上生发。
所以当这个圆圈能正常有序地运转的时候,人体就会呈现出正气十足,生机勃勃的状态,而一旦某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让正气减弱,邪气就会乘虚而入,可谓“百病生于气”。
中医讲“怒则气上”,本来肝气应该像春风中的杨柳一样舒展自在,不疾不徐,但怒气以来,肝气就会疯狂飙升,整个气机的圆运动就被破坏掉了。大量气血随着肝气往头上冲,表现为面红目赤,头晕头痛,甚至吐血、晕厥,更可怕的是还会引起脑出血,而心脏因为供血减少也会造成心肌缺血。
哈佛大学医学院一项为期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生气会导致心梗或急性冠脉综合征危险增加4.74倍。另一项研究发现,与善于控制情绪的人相比,健康的爱发脾气者罹患心脏病而死亡的几率高出19%,爱生气的心脏病患者死亡率更是增加24%。
在网上搜了一下,这样的事情真不少。
而且爱发脾气,直接受害者就是自己最亲爱的家人,那个学员的母亲经常说,如果有火不发泄出来,对自己更不好,但她的发泄让家里气氛变得鸡犬不宁,而且她体检时自己也查出有很多甲状腺结节。
03
可见当愤怒来袭,憋在心里不好,发泄出来同样不好。
有人说要学会合理疏导自己的情绪,比如生气的时候先离开现场,但事实上,很多人都是在狂风暴雨般的怒气把现场卷成一片狼藉后,才发现怎么又发脾气了,但后悔已经晚了,而有些人虽然当时控制住了,但后面的心理疏导每回都要占用很长时间,很耽误事,而且制怒的当下,也是在把怒气往回憋。
可以说,只要动怒了,多多少少都对身体都会造成伤害。所以“不生气”才是从根上治。
几年前江苏对全省一百岁以上的老人做过全面调研,在回答“不论遇到什么事情都能想得开吗”这个问题时,约2/3的百岁寿星给出了十分肯定的回答。
但事实上,我们大多数人都是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
之前我们写过一些关于从身体层面调理情绪的文章,这一点是相当重要的,因为身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很多人经常出现不好的情绪,和身体层面的问题息息相关,以前我见过一个老人,他说自己年轻时性格很好,朋友特别多,五十多岁时生了场大病,病好以后脾气就变得特别容易急躁,结果朋友一个个都得罪了,但事到临头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我们自己也有这样的体会,当身体特别疲惫的时候,心情也会很低落,遇到事容易想不开,而当精力充沛的时候,心情也变得阳光了。
所以对于不良情绪,身体层面的问题有的是因,也有的是果,不过无论如何,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因此从身体层面来调理是必不可少的。徐文兵老师也提出过“心病先治身,身病要调心””的观点。
而今天我想讲的重点还不在这里,导致生气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实还有一些想不开的心结。
同样一件事,甲遇到了生气,乙遇到了不生气,可见导致负面情绪出现的因素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人,确切是说是人的心态,所以从心态上改变,才能从根本上远离不良情绪的困扰。
04
罗大伦在《女性90%的病是憋出来的》这本书里,总结了现代人产生不良情绪的四种不良心态,深以为然。
一比较病:总喜欢和别人比较,凭什么别人能怎样怎样,自己却不能?一旦有了这样的想法,人就会愤愤不平,难以释怀。
二应该病:认为事情“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当事与愿违,便心怀不满,情绪久久不能平静。
三受害者:认为自己是生活的受害者,这样的想法会让人长期浸泡在委屈和怨恨中,看不见生活中的美好。
四嫌弃病:认为自己不够好,没有多少价值,被人嫌弃,并由此滋生自卑、羞愧、不安、内疚、忧郁等负面情绪。
这四种心态非常普遍,几乎每个人都会有一些,怎么改变这些心态?如果身边有非常善解人意的朋友,找他倾诉,让他帮着分析分析当然是可以的,如果没有,不妨自己静下来反思、梳理一下,找到症结所在。
05
举个例子,我们一个学员,疫情期间正赶上她的孩子上学前班,本来要做幼小衔接,却被疫情耽误了,所以她只能自己亲自带着孩子学拼音,学数学,每天上午都要在家学习两个小时,前三个月还好,可没想到后来孩子对学习越来越抵触,每天早上都发脾气,找各种理由不学,而窗户外面只要有小朋友的声音,心就跟长了草似的,非要闹着出去玩。
妈妈辛苦备课,可孩子却在放养,妈妈不禁变得着急,焦虑,有时忍不住就会向孩子大吼大叫,她说,那时满脑子都在想:为什么别人家孩子都那么爱学习?为什么我赶上了这么一个不懂事孩子?越想越愤懑。
而她没有沉浸在自己的愤懑里,而是静下来梳理了下自己的想法,忽然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可笑,六岁多的孩子爱玩不爱学,这不是很正常的吗?为什么会认为孩子就应该热爱学习呢?
可是这种奇怪的认知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后来她想起来,自己的朋友圈里经常有人晒娃,比如最近给孩子报了个什么课,孩子特别爱上,每天都盼着上课,和老师的互动多么开心,学到了多么多的知识……看着这些孩子的照片,一个个阳光自信的样子,简直就是学霸体质。这样的信息看多了,时间一长不知不觉就有了种错觉,觉得孩子本就应该是这样的。
可见自己是被一些片面的信息误导了,这些孩子展现的良好状态背后,肯定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只是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更愿意展现正面的形象,谁愿意暴露痛苦呢?而且发这样的朋友圈也不是单纯为了晒娃,很多培训机构都会让学员发朋友圈来兑换积分的。想到这里,这位妈妈顿时心下释然。
但随即她又问自己,为什么自己这么容易受外界信息影响呢?
深究起来,她发现自己凡事都喜欢用“应该”来框定,孩子应该是怎样怎样的,丈夫应该是怎样怎样的,当事实不符合自己的“应该”时,就会生气,但世上的事哪能都合乎自己的理想呢?
于是后来她不再凡事都想着“应该”了,发现反倒对事物的真实面貌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