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养生贵在养心
“纷纷红紫已成尘,布谷声中夏令新”。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天气炎热而生机旺盛。此时也是新陈代谢的时期,气血运行相应地旺盛,活跃于机体表面,更是养心的最佳时期。
夏季,心脏疾病患者增多。《黄帝内经》有云:“火热为夏,内应于心,心主血、藏神”,中医认为夏天阳气最炽烈,一旦阳气过剩、心火过旺,不仅容易烦躁发火,还会降低人体免疫功能,从而引发各种疾病。
同时,中医五脏之间存在着一定联系。心为脾之母,夏季天气炎热,人们为消暑往往吃一些生冷凉爽的食物或饮品,这极易损伤脾胃,脾胃运化的功能减弱。脾气弱,在中医上就会酿成“子盗母气”,致使心气不足,罹患疾病。脾胃运化出现障碍,还会使体内产生湿浊,而湿浊阻滞在脉络中,就会诱发胸闷、胸痛等症状,严重者会造成心肌梗死。
另外,中医认为“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夏日炎炎,人体大量流汗,汗出过多可耗伤心气血,使心气涣散,发生精神不振、心悸、乏力等不适症状。
夏季护好心脏要从饮食、起居、情志三个方面入手。
一、饮食适量讲均衡
夏季养心应先从膳食入手,做到适量、均衡。生活中有两种误区,一种认为生病是身体虚,应该进补。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大多数心脑血管疾病往往因营养过剩引起血管硬化;另一种将“低脂”饮食理解为“不能吃肉”,结果导致免疫力下降,白蛋白降低。
古人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意思是要以谷物类为主食,水果、蔬菜、肉类作为副食,像金字塔那样缺一不可。尤其是夏季常吃的烧烤、冰镇饮料、冰镇水果,不仅不利于胃肠,还会使血脂、血糖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病,当前这类疾病已经趋向于年轻化。李时珍曾言,“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虚,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妙也。”“度暑粥”常选用粳米、绿豆、薏苡仁、赤小豆、南瓜等健脾养胃的谷物为主料,辅以百合、莲藕、黄瓜、冬瓜、豆芽、紫菜等寒凉清热蔬果,加以鸡肉、鸭肉、瘦猪肉等平凉益气、滋阴补血的肉制品煮熬而成。
夏季养生,首要是补水。此时喝药粥能补气清暑,健脾养胃。夏季是应季果蔬种类繁多的时节,吃生的绿叶菜有利于补充叶酸,可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几率。此外,多吃新鲜可口、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尤其是西瓜、黄瓜、桃等应季蔬果,可起到除烦止渴、清热解暑的作用。还可以适当进食一些苦味食物,比如苦瓜、蒲公英等,能够清心祛暑、提神除烦。
二、起居规律需正常
夏季白昼时间延长,很多人喜欢晚睡。其实夏季适时地晚睡早起是正常的。《黄帝内经》所说的“夜卧早起”,“夜卧”的时间一般是指晚上10点至11点,“早起”的时间指早晨5点半至6点半。早起晨练切记不要起床后立刻锻炼。运动不可太过剧烈。尤其是在疫情期间,户外戴口罩会降低氧气的摄入,如果运动量过大,会因为严重缺氧而出现不适,乃至意外。
午时养心宜小睡。中午11时~13时是心经运行的时间,此时全身气血运行旺盛,也是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间,不宜做剧烈运动,以免增加心脏负担。小睡片刻时间不宜过长(半个小时左右),闭目养神亦可。不要饭后马上午睡,睡姿尽量卧位。办公族应将头靠在椅子上,把脚抬高放置。
傍晚,吃完晚饭半个小时后,可以做一些放松身心的活动,如散步、跳舞等,有助于促进夜间睡眠。
三、防情绪中暑
夏天随着气血循环加快,人的情绪自然上下波动,心神不宁、心烦气躁、爱发火等症状较为普遍,晚间辗转难眠,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中暑”,又叫“夏季情感障碍”。这些都是“暑易伤气”“暑易入心”所致。按照中医“天人相应”之说,气候变化会引起人体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大暑时节高温酷热,人们易动“肝火”,会产生心烦意乱、无精打采、思维紊乱等异常状态,这是“情绪中暑”引起的。为防“情绪中暑”,一旦火气上来,可以采用心理暗示和“心理纳凉法”等方法调整自己的情绪。中医认为,五脏之中的心对应夏。夏季心阳最为旺盛,立夏过后,人们容易心火过旺、烦躁不安、好发脾气,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人的心理、情绪和躯体可通过神经与内分泌系统及免疫系统互相联系、互相影响。所以,此时不仅仅是情绪波动起伏,机体的免疫功能也较为低下,起居、饮食稍有不妥,就会引发各种疾病,从而影响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由发火生气引起心肌缺血、心律失常、血压升高的情况并不少见。
因此,在春夏之交要顺应天气的变化,做好自我调节,戒躁戒怒,重视精神调养,加强对心脏的保养。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应保持心情愉快、安闲自乐,切忌大喜大悲,避免暴喜伤心。绘画、书法、听音乐、下棋、种花、钓鱼等都可以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夏季饮食养生宜忌
夏季,古人又称为“夏三月”,是指从立夏之日起,到立秋前一日止,包括了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这六个节气。中医提示夏季饮食养生要注意以下10则宜忌。
1.夏季饮食少辛热
夏季炎热,汗出溱溱,内热较重,倘若食用较多辛辣之品,则可助内热生火,造成心火上炎,出现口舌糜烂、牙龈肿痛、小便黄赤涩痛、大便干结等症状。但少量辛辣之品用于饮食调味,有提高食欲的作用。
2.要注意补充营养
夏季出汗多,自然要多饮水,但需注意质和量。饮水方式以少量多次为宜。为了维持体内的水盐代谢平衡,应注意多饮含盐的饮料,如盐水、含盐汽水等。
出汗多时,提倡多吃西瓜、西红柿、梨、香瓜、豆芽、蘑菇及各种绿叶蔬菜。瓜果、蔬菜和豆制品不仅含有钾元素,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3.夏季饮食宜养阳气
中国传统医学认为:“阳气者,卫外而为固。”意思是说,阳气对人体起到保护作用,可以使人身体健康,体质强壮,增强抵抗能力,免受自然界“六淫之气”的侵袭。
夏季进行饮食养生必须善于掌握人体的气血阴阳的偏胜偏衰,根据具体情况分别予以不同的饮食。
4.夏季保健清凉饮料
清凉保健饮料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六一散、香薷饮、甘和茶、西瓜汁、梨汁等都是广为人知的夏季保健饮品。
5.老人解暑喝红茶好
天气热,就总想喝点凉的。除了冷饮,凉茶也是不少人的选择。但专家提醒,很多凉茶都加入了中药,以解暑降温、清热解毒、清肺润燥,并不太适合体弱多病的老人。
夏季老年人最好喝一些温性的茶,如红茶。红茶性温,且具有暖胃作用,比较适合老年人。身体虚弱、体内无火的老人可以喝点参茶,如果上火则可适当喝点西洋参(花旗参)茶。西洋参是一种“清凉”参,味苦、微甘,性凉,具有滋阴补气、生津止渴、除烦、清虚火的功效,比较适合老人夏季“清补”。
6.出汗不多,喝白开水就行
夏季如果不是大量出汗,平时可以喝白开水和茶水。白开水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能够调节人体内平衡。
喝水的方法也有讲究,大口饮水虽然一时痛快,却使排尿和出汗量增加,导致更多的电解质流失,还增加了心血管、肾脏的负担,容易使人出现心慌、乏力、尿频等症状。水喝得太快太急,容易与空气一起吞咽,引起打嗝、腹胀。合理的喝水方法应该是少量、多次、慢饮。夏季户外活动结束后,不宜立即饮水,应稍作休息再喝,且不要一次喝得太多。
7.冷饮并非人人可吃
炎热的夏季骄阳似火,适当吃些冷饮可消暑解渴降温。冷饮虽好,却不能多吃,否则,会冲淡胃液,有碍健康。过量吃冷饮可能引起以下症状:消化功能紊乱、糖尿病病情加重、头痛。
8.夏季预防食物中毒
食物中毒多见于夏季,食物中毒的预防:首先要防止食品被细菌、化学毒物污染。食物要充分加热,以彻底杀灭其中的病菌和寄生虫。生熟食品的制作和存放要分开。剩饭剩菜应加热后再吃,不吃变馊、变味的食品。
9.春末夏初防蚕豆病
春末夏初正是蚕豆成熟的时候。蚕豆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患者的血液缺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难以维持红细胞膜的完整性和血红蛋白的稳定性,一旦碰到蚕豆中一种类似氧化剂的物质“左旋多巴”,红细胞就会变得更加僵硬和脆弱,容易破裂,进而发生急性血管内溶血,出现溶血性黄疸、贫血和血红蛋白尿,病情凶险,可危及生命。
患蚕豆病的患者常病发于吃新鲜蚕豆或接触蚕豆花粉后。起病很急,病情严重程度与进食量无关,一两粒甚至半粒即可发病。患者一般伴有发烧,体温在37.5℃~38℃之间,严重的可高达40℃,并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昏、头痛、全身软弱无力、烦躁不安、昏睡不醒等症状。
蚕豆病是急症,医院救治。有家人患过蚕豆病的家庭,其他家人也应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
10.夏季煮粥要多放豆
夏季炎热难熬,人们食欲下降,许多人晚上都爱喝点清淡的米粥。豆类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因此在粥里多放些豆子能补充蛋白质。比如绿豆清热除湿,赤小豆利水除湿、消肿解毒,黑豆养脾益肾,芸豆健脾利肠胃等。
夏天热水泡脚益处多
冬季热水泡脚已经成为寻常百姓家推崇的一种养生方法,能够暖身体补中气,其实在炎炎夏日,通过热水泡脚能祛除湿气,同样也能达到养生的效果。
通畅经络人体很多重要经脉都起源于足部,一直往上走,通遍全身。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夏天天气闷热,常常会让人感到疲劳困乏,特别是上班族,工作压力非常大,睡前可适当用温热水泡脚,让经络通畅,调节人体机能,既方便简单,也能消除疲劳、缓解压力,还能改善睡眠。
祛湿排毒在夏天,天气一热,人们就很喜欢选择吃些生冷的食物,或者经常待在空调房中,这样就会导致湿邪入侵身体。这时候可以选择中药泡脚来排除体内的湿邪,从而达到祛湿保健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