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仲夏,又是一年端午将至。端午节是我国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我国首个跻身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少不了吃粽子、挂艾叶、赛龙舟等传统习俗,满满的仪式感里也蕴含了许多养生之道。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端午节的健康养生知识。
端午时节,阳光雨水充足,有益于农作物生长,同时蚊蝇也开始滋生,疫病流行。插艾草、挂菖蒲、戴香囊……这些古老的端午习俗,最早都是古人用来驱除疫病、维护健康的,所以端午节亦被学者称为中国最早的“健康防疫日”。
古时候人们就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端午之时正值仲夏,气温较高,各种蚊虫出没活跃,容易传播疾病。为了防止蛇虫出没家中,古人会挂菖蒲、插艾草,并用这些药草沐浴,佩戴香囊也是古人创造的“健康小妙招”。在香囊内装入气味浓重的桂枝、花椒、丁香等中草药,有一定的祛病健身之效。民间还流行给儿童手上拴五色线,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端午时节,采集艾叶、菖蒲挂在门楣与窗户上的风俗,是取其避邪的寓意。而且,艾叶和健康也有密切的联系。在古代艾草就是用来驱虫的。中医常以艾叶或艾条来做针灸或草熏,可通畅全身的气血,提高免疫力,祛风除湿,活血化瘀。另外,用干的艾草泡手泡脚,可以祛湿驱寒。
端午挂香囊除了取民间祛病辟邪的寓意外,也有保健养生的功效。关于随身佩戴香囊,中医有“衣冠疗法”的术语,民间也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讲法。不仅气味芳香、辟秽驱虫,还可清热解毒、散风驱寒、健胃理气、提神醒脑、预防感冒。
这些习俗,是古人对时节的深刻观察和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也反映了古人利用自然资源来主动防疫的智慧。
端午节又称为“端阳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往往潮热难耐,人们食欲不佳,如果再加上学习、工作“压力山大”,人体生理气血运行不顺,还容易烦躁抑郁、心悸胸闷,这时吃些粽子,不光可以健脾养胃,还能清浮火气。
中医学认为糯米味甘性平,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粽子能于清淡中平补,在平补中清化,的确是一个适时的食补、食疗的妙法,也必然成为端午节前后的最佳养生食品。
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也很有讲究,北方大都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或荷叶,这些叶子都有很好的药用功能。苇叶可以清热生津、除烦止渴;竹叶可以清热除烦、利尿排毒;荷叶能清热利湿、和胃宁神。
当然,食用粽子时也应有所节制,进食过多反而会不利于消化,阻碍脾胃的升降之性,导致便秘、腹胀等症状。
粽子是糯米制品,糯米本身,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粮食,因为软糯的口感也被很多人喜爱,但吃起来也要有所节制,尤其要注意的是,患有以下几类疾病的人更不可过多进食粽子。
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的人吃多了,可增加血液黏稠度,影响血液循环,加重心脏负担和缺血程度,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粽子蒸熟后会释放出一种胶性物质,胃肠不太好的人吃后会增加消化酶的负荷。糯米性温滞气,含植物纤维既多又长,吃多了会加重胃肠负担。
以上就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端午养生健康小知识,希望大家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