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商报记者王蒙文/图
一扇门,生死之间。
说起ICU,我们都知道,那是每一位患者最不愿进的地方,但说起CCU,鲜为人知的它却是和ICU有着同样重要地位的特殊病区,全称冠心病重症监护室。
CCU病房
CCU病房隔离门
医院CCU,有着一支50余人组成的“心脏重症*团”,作为“*团”女“将领”——病区主任张静,从事心内科救治工作36年来,进出了多少次CCU的隔离门,就见证了多少生与死、血与泪交织的故事。
右一为张静
图中部为张静
图中部为张静
“张主任,这里有一位急性心梗患者,多处血管闭塞,持续心绞痛。”
前不久,医院,患者突发急性心梗,电话一头,当地医生紧张清晰地描述着患者的诊断情况。患者命悬一线,而当地的救治条件已无法满足救治需要。
怎么办?“出发!上ECMO!”
集结号吹响了,“护理团队就位”“体外循环团队就位”“救护车就位”......
从准备到出发,仅用时21分钟,CCU团队又一次刷新了紧急救援应答记录。
一场跨越多公里的紧急救援就此开始,迎着夜幕抵达,通过一系列的救治,在ECMO的生命支持下,患者被转运回郑州连夜实施了介入手术,结束手术已是次日凌晨4点55分。
几天后,在重症监护室,河南商报记者见到了这场救援的“主人公”老宋。
“今天感觉咋样?”
“很好”,老宋声音洪亮,“真是要谢谢咱们的大夫和护士,帮我捡回了这条命。”
这样的惊心动魄,抑或是温暖关照,在华中阜外CCU每天都在发生。
张静和团队正在救治患者
说起急救中用到的ECMO(体外膜肺氧合),疫情期间已为大众熟知。ECMO是目前针对严重心肺功能衰竭最核心的支持手段,医院、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危重症急救水平。
可在张静的眼中,它却“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
医生不是万能的,ECMO也不是万能的。作为“救命神器”,ECMO能在重度心肺衰竭、心脏移植等心肺手术时为患者进行体外的呼吸与循环。但也极易带来凝血功能异常的副作用,操作不当还可能出现全身多处功能衰损害。
正在运行的ECMO
“ECMO高度精密且操作难度大,如何驾驭好这个机器,就特别考验医护人员的专业本领”,张静说,“只有掌握过硬的技术,同时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能更好地发挥机器天使的一面,创造一个个生命的奇迹。”
ECMO、IABP(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mpela(经皮左心室辅助装置),在华中阜外CCU,正是这些大众极少接触的词汇,无数次将心脏重症患者从死亡线拉了回来。
在今年疫情最为严峻的时期,ECMO在新冠重症患者救治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医院多学科专家组成员,张静深知肩头的担子重之又重。
24小时待命的“战疫”模式,随叫随到的专家会诊,面向全国进行ECMO技术培训,这些工作都被张静出色地完成。最终,医院医院,用理论与实践联合交上了一份危重症患者零死亡、医务人员零感染的答卷。
呼吸机不停地运转,心电监护仪传来嘀鸣声,9号病床上,少年沙沙的翻书声轻轻拨动了重症监护室凝固的空气。
几天前,14岁的祥祥因爆发性心肌炎入院,醒来后第一件事,便是委托医护人员送来了平时爱读的书,此时的他一边捧着书,一边跟随书中的情节眼角弯弯地笑着,静待着出院那天的到来。
“让人性的光芒照亮CCU每一张病床”,这是张静给团队提出的要求,也是张静一直以来践行的准则。
而在CCU病房外,也是最考量人性的地方。
一位外省的患者令张静印象深刻,50岁出头的他,积极救治大有康复的希望,却因治疗费用被家属放弃治疗。
“你有多少困难都不怕,我们共同来面对。”面对“跑路”的家属,张静每天发送着无人回复的短信,及时汇报着患者的病情。就这样,一边带领团队展开救治,一边组织各类线上线下募捐,张静甚至给患者所在的村委会、街道办、民*部门打去电话请求帮助。
在张静着带动多方的努力下,患者被成功救治。
“张主任,哦不,张阿姨,谢谢您”,医院,“您帮我们都帮到这个份上了,我也不能没有良心,我就是把房卖了也要把欠的医药费还上。”
回忆到这里,张静感慨,“医生不能只从治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光凭技术是做不了好医生的。很多时候医学也是一个社会和哲学层面的问题,需要医生具备换位思考和沟通能力,同时要永远怀有一颗善良的心。”
“人体就像一个暗箱,潜藏着太多未知的因素,有时我们拼尽全力去救治患者,也无法避免那个不愿看到的答案。”每每此时,张静也无比遗憾和无奈。
每当面对挣扎在生死线上的病患,张静总在不断地思考求索,到底如何才能更好地挽救生命,给患者和家属带来最大的获益?
“医生是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一项新的指南、共识出来,都需要我们不停地学习、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在张静看来,知识更新迭代的危机感、治病救人的使命感,都决定了医生是一个需要不停奔跑的职业。
“生活中有不少朋友吐槽,说实话,对我们来说可太幸福了”,张静打趣道。
CCU团队
在张静的带领下,医院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成立了全国首家“心脏重症医学科”。同时打造了“心脏重症5小时生命圈”,依据从郑州出发后最快接触患者的时间,进一步将全省各地市及重要县区细致划分为“1小时、2小时、3小时生命圈”......由此制定出最合适、最符合生命安全利益的综合救治方案,使无数心脏急危重症病人获得重生。
除此之外,救治网络也在不断向外延伸,为山西、湖北、河北、安徽、湖南、四川等省份的患者解决“心”问题,为更多急危重症患者带去“心”希望。
(河南商报编辑施尚景李英旋吉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