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囊肿专科治疗医院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学术头条无症状感染未必是好事,欧洲将建
TUhjnbcbe - 2023/8/29 19:53:00
北京白癜风的治疗土方是什么 http://pf.39.net/bdfyy/zqbdf/150211/4577572.html

年龄与COVID-19感染率及症状轻重的关系

年6月16日,英国伦敦卫生与热带医学院NicholasDavies和RosalindEggo在NatureMedicine上发表文章Age-dependenteffectsinthetransmissionandcontrolofCOVID-19epidemics,指出20岁以下人群对COVID-19的易感性只有20岁及以上人群的一半左右。这项研究还估计10-19岁人群中只有21%的感染者会出现临床症状,这一比例在70岁以上人群中会升至69%。理解年龄在COVID-19传播和疾病严重程度中的作用,对于确定社交疏远措施的影响以及准确估算全球病例数至关重要。

无症状感染未必是好事,免疫力可能在2个月后消失

感染新冠病*后,大部分人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呼吸道感染症状,包括发烧、咳嗽和呼吸短促,一般在暴露于病*的2-14天后出现。但是,有一小部分人病*核酸检测呈阳性,却没有产生任何症状,或只有轻微症状,也就是无症状感染者。在重庆医科大学的一篇研究中,研究作者认为“这些数据表明,无症状者对新冠病*感染的免疫反应较弱,早期恢复期IgG水平与中和抗体水平的下降可能对免疫策略和血清学调查有影响。”

天津本地确诊病例病*全基因组测序与北京新发地病*完全相同

经天津市疾控中心对天津第例确诊病例呼吸道标本的新冠病*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和序列分析,中国疾控中心复核,确认与北京新发地市场相关病例的病*序列完全相同。

免疫反应新机理有助抑制新冠病*

日前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称发现了一种新的免疫反应机理,可利用特种药物大大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防御与抗病*作用,对治疗新冠肺炎和艾滋病等病*类疾病以及其他疾病(例如癌症)发挥关键作用。

三篇《自然·医学》后,*爱龙再发力:解析DG突变增强新冠病*感染力

近日,重庆医科大学*爱龙团队连发3篇NatureMedicine论文,揭示新冠无症状感染者临床以及免疫学特征,以及针对新冠患者的血清学调查、新冠病*感染后机体抗体产生规律等,为新冠肺炎的防控做出重要贡献。6月20日,*爱龙团队在预印本bioRxiv上发表了题为:TheDGmutationofSARS-CoV-2spikeproteinenhancesviralinfectivityanddecreasesneutralizationsensitivitytoindividualconvalescentsera的最新研究论文。该研究详细阐述新冠病*刺突S蛋白DG氨基酸残基的突变可显著增强病*的感染能力,并且降低了对个体恢复期血清的敏感性。

多运动,每年至少拯救全球万生命,预防中国近1/5过早死亡

由剑桥大学团队领衔开展、最新发表在《柳叶刀-全球健康》的研究,从另一面强调了运动的益处:全世界每年至少有万人通过充分的身体活动而避免了过早死亡。经过统计模型计算,数据显示,保守估计,在全球范围内,运动预防了15%的过早死亡,相当于每年挽救了万人的生命。在男性中,运动实现的预防效果更大(16%vs14.1%)。在中国,运动预防了18.3%的死亡,相当于避免.65万40-74岁人群死亡。

快乐多一点,肠胃更健康

血清素(又称为5-羟色胺)是一种单胺类神经递质,主要控制人类的情绪、食欲和睡眠等功能。年6月9日,来自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在《CellHostandMicrobe》上发表了关于血清素的最新研究成果,发现血清素可以通过去磷酸化灭火病原体*力基因的转录因子,降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啮齿类柠檬酸杆菌(EHEC的鼠模型)等肠道病原体的*力基因表达,从而降低其对肠道的危害。

做好这5件事,阿尔茨海默病风险可降低60%

早期预防是防止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手段。据一项发表在美国神经病学学会期刊《神经病学》的研究显示,采取更多健康生活方式,与阿尔茨海默病风险显著降低有关。研究人员根据5种健康生活方式因素:不吸烟;每周至少分钟的中等强度到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饮酒或限制饮酒;从事晚年认知活动;遵循地中海饮食模式与阻止高血压饮食模式(DASH)的结合—MIND饮食法,对每名受试者的健康生活方式进行了评分。在调整了其它风险因素的影响后,研究人员对比发现,健康生活方式总评分每增加1分,也就是每增加一种健康生活方式,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将降低27%。与总评分为0-1的受试者相比,评分为2-3分的受试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降低了37%;评分为4-5分的受试者,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降低了60%。

研究发现,久坐可增加52%癌症死亡风险

久坐会使人容易长胖,患糖尿病、肿瘤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升高。据一项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肿瘤学》的研究表明,久坐还有更大的健康隐患——增加癌症患者死亡风险。研究人员发现,与癌症生存者相比,因癌症死亡的受试者年龄更大、更多是男性、目前吸烟、有冠心病史、久坐时间更长以及运动时间更短。在调整了运动等因素的影响后,研究人员分析发现,与总的久坐时间11.8h的受试者相比:11.8h≤久坐时间13h的受试者,癌症死亡风险增加了45%;久坐时间≥13h的受试者,癌症死亡风险增加了52%。

管坤良首次系统介绍针对癌症,纤维化,伤口愈合和再生医学中的Hippo途径综述

Hippo途径是一种进化保守的信号传导途径,在器官发育,上皮稳态,组织再生,伤口愈合和免疫调节中起关键作用。这些作用中的许多作用是由转录效应子YAP和TAZ介导的,它们通过控制TEAD转录因子家族来指导基因表达。Hippo通路失调和YAP/TAZ–TEAD活性与多种疾病(最明显的是癌症)有关,这使得该途径成为治疗干预的诱人靶标。年6月17日,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管坤良等人在NatureReviewsDrugDiscovery(IF=58)在线发表题为“TargetingtheHippopathwayincancer,fibrosis,woundhealingandregenerativemedicine”的综述论文,该综述重点介绍了跨生物学过程和疾病的Hippo信号通路研究的关键发现,并讨论了靶向该通路的新策略和治疗意义。

1个没用,2个也没用,但是3个组合突变(杂合)就发病

近期,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DeepakSrivastava团队在Science在线发表题为“Oligogenicinheritanceofahumanheartdiseaseinvolvingageneticmodifier”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表明人类心脏疾病可以由罕见的,遗传的杂合突变的组合引起。全基因组外显子组测序显示,三个患有儿童期发病的心肌病的后代遗传了MKL2,MYH7和NKX2-5基因中的三个错义单核苷酸变体:MYH7和MKL2变体遗传自受影响的无症状父亲和来自未受影响的母亲的罕见NKX2-5变体。研究人员使用CRISPR-Cas9产生编码直系同源变体的小鼠,并发现所有三种变体的复合杂合性重现了人类疾病表型。总而言之,利用人类遗传变异来实验研究生物过程无疑将揭示有关疾病机制的新见解。随着基因编辑和单细胞新一代测序方法的进步,将遗传变异与表型结果相关联的能力将得到改善,使精准医学更贴近现实。

山东大学赵伟团队发现STING激活的新机制

年6月15日,山东大学赵伟团队在NatureImmunology在线发表题为“RedoxhomeostasismaintainedbyGPX4facilitatesSTINGactiv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显示了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维持的细胞氧化还原稳态是STING激活所必需的。GPX4缺乏会增强细胞脂质过氧化作用,因此特别抑制cGAS–STING途径。相应地,GPX4缺乏抑制单纯疱疹病*1(HSV-1)诱导的先天抗病*免疫反应并促进体内HSV-1复制。

上海药物所构建新型自体肿瘤细胞疫苗,实现术后肿瘤的个性化免疫治疗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亚平/王当歌团队在Science子刊ScienceAdvances杂志发表了题为:Engineeringautologoustumorcellvaccinetolocallymobilizeantitumorimmunityintumorsurgicalbed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设计了一种由苯硼酸修饰多肽(FK-PBA)水凝胶包覆的光动力疗法(PDT)激发型ATVs(P-ATVs),用于提高术后肿瘤的局部抗肿瘤免疫应答。

犹他大学首例研究:基因突变能够预测寿命和生育能力

近日,美国犹他大学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通过基因突变能够预测寿命和生育能力。该研究以:Germlinemutationratesinyoungadultspredictlongevityandreproductivelifespan为题,发表于ScientificReports杂志。根据这项研究,健康年轻人基因突变累积率的差异有助于预测男性和女性的剩余寿命,以及女性的剩余生育年限。他们的研究被认为是此类研究的首例,他们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较少突变的年轻人比那些获得突变更快的年轻人多活5年左右。

川大团队实现体内无创生物3D打印,医美手术或将不再“挨刀”

近日,四川大学的苟马玲研究员、钱志勇教授和魏霞蔚教授团队在Science子刊ScienceAdvances发表了一篇题为Noninvasiveinvivo3Dbioprinting论文。利用近红外光作为光源,结合DMD3D打印技术,实现了体内无创生物3D打印。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将一种由水凝胶颗粒和软骨细胞制成的“生物墨水”注射到小鼠背部,并使用近红外光(能渗透入皮肤2厘米)照射使水凝胶交联,并逐层形成人耳状结构。其中的软骨细胞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能依附在这一结构上生长,形成真正的人耳软骨结构。而在此期间,小鼠并未出现炎症等副作用。这一研究为小耳症等引起的人耳缺损以及鼻子、手指和脚趾中的软骨修复提供可能。

科学家们发现褐色脂肪组织会通过激素控制饱腹感

研究人员发现,棕色脂肪在进餐时会受到肠道激素之一促胰液素的激活。这种肠道激素人们认识已久,实际上在一百多年前就被发现了。人们知道它由十二指肠分泌,作用是刺激胰腺分泌碳酸氢盐,来帮助小肠中和胃酸、促进消化。没想到一百多年过去了,我们现在还能找到它的新功能:直接激活褐色脂肪发热,产生饱食感信号。

肖湘衡/杨士宽Small:仿弹尾虫表皮微凸结构的超双疏纳米阵列设计

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肖湘衡教授与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杨士宽教授合作,在近期工作中以廉价的单层密排聚苯乙烯(PS)胶体球阵列取代昂贵的商业光刻掩模板,结合胶体球刻蚀法与反应离子刻蚀法,最终成功构筑得到一种高精度、低成本、具有超双疏性能的仿弹尾虫表皮纳米阵列,并在多种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超越三维:在电路网络中实现四维拓扑绝缘态

近期,武汉大学余睿、南京大学赵宇心和斯图加特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的AndreasSchnyder利用电路连接自由度高、不受空间维度制约的特性,用电容和电感器件构建了一个具有四维连接性质、满足经典时间反演对称的电路网络。

钛合金钻杆首次深井试验成功

6月19日,由西北油田石油工程技术研究院组织引进的钛合金钻杆在塔河油田TS3CX井圆满完成首次入井现场试验。这意味着西北油田在钻具轻量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填补了国内钛合金钻杆的深井使用空白。本次入井实验起钻井深.41米,钛合金钻杆入井纯钻时间小时,累计16万转,起出钻具完好,现场实验评价结果显示,钛合金钻杆各项性能指标完全符合技术规范和实际工况要求,整体性能达到同类产品先进水平。

中亚气候变化研究获进展

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和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牵头成立的“中德干旱区生态与环境联合研究中心”致力于干旱区生态环境演变、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领域研究。自年起,*生地所联合双方合作单位,针对中亚地区气候变化开展研究并取得了系列成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时间尺度上,中亚地区自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初,气候总体呈变暖趋势,增温幅度为每十年升高0.30°C,高于全球平均值。20世纪80年代以来,气候变暖趋势表现的尤为明显,达到每十年升高0.39°C,并以春季增温较为显著。在空间尺度上,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气候变暖显著。

化石揭示熊突破体型-食性限制原因

近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江左其杲和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JohnFlynn合作,在iScience上在线报道了最早的熊亚科化石提拉瓦曙熊Aurorarctostirawa。化石来自于美国中部Nebraska的情人组(ValentineFormation)地层,时代为中中新世。这批化石把熊亚科的最早记录往前推了万年,并与最早的大熊猫亚科化石证据在时代上相吻合。除了曙熊在熊类分类演化上的重要意义外,研究人员还详细研究了熊类的牙齿研磨模式。熊亚科通过一系列的齿尖结构重组,牙齿内外方向上的连接逐渐消失,使得上下颌可以前后运动。这种转变提高了熊亚科熊类的研磨效率,使得它们可以更叫有效的进食植物性食物,在维持较大的体型的情况下依然以植物为主食。

日本发现超大质量黑洞形成新线索

超大质量黑洞的起源目前仍存在很多难以解释的谜题。而据日本国立天文台网站近日消息称,科学家借助超级计算机的模拟,首次在重元素气体云中发现了超大质量黑洞的“前身”,在这一理论中,超大质量黑洞的“前身”不仅吞噬了星际气体,而且还吞噬了较小的恒星。相关研究报告日前发表于《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月刊》。

国产抗肿瘤新药达攸同获批上市

日前,由信达生物自主研发的抗肿瘤药物达攸同正式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该药物的适应症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和转移性结直肠癌。据了解,达攸同是一种抗血管生成单克隆抗体药物,其原理是通过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抑制肿瘤的血管新生,切断肿瘤区域的供血,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治疗效果。

欧洲将建“超级对撞机”

日前,作为世界粒子物理中心,欧洲核子中心(CERN)理事会全票通过《欧洲粒子物理战略》。该战略提出,基于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希格斯(Higgs)工厂”是“优先级最高的未来对撞机项目”,并期望建设能量尽可能高的质子对撞机。目前,国际上“希格斯工厂”项目有3个——由中国物理学家在年9月提出的环形正负电子对撞机—超级质子对撞机(CEPC-SPPC)、日本正积极争取的国际直线对撞机(ILC),以及CERN规划的未来环形对撞机(FCCee)。

清华、协和等单位开发乳腺癌AI诊断工具,可准确识别恶性肿瘤,并进行分子分型

在6月21日举办的北京智源大会开幕上,智源研究院院长*铁*介绍到,清华大学、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协和医学院和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团队近日推出一项名为SonoBreast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个经过监督学习预训练的、基于图像块的卷积神经网络分类器,可以利用超声波图像进行乳腺癌诊断筛查。

医院再获两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日前,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召开。本次表彰大会采用视频会议形式,并在襄阳设有分会场。年度获奖项目随即公布。医院再获两项湖北省科技进步奖。该院放射影像科陈辉主持完成的“磁共振技术在眼科疾病诊治中的应用”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肿瘤科龚伟主持完成的“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靶点的筛选,鉴定及临床应用”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华中科技大学,44项成果获湖北科学技术奖,医学9项成果获一等奖

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表彰大会在武汉洪山礼堂举行。华中科技大学44项科技成果获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其中一等奖19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10项,一等奖获奖数和获奖总数均居全省榜首。其中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9项研究成果荣获年度湖北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1
查看完整版本: 学术头条无症状感染未必是好事,欧洲将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