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薛仁*通讯员游华玲
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贺全胜
5月12日是国际护士节。有人曾写诗称赞护士“往返病房皆问安,打针挂吊夜加班。透支不语寻常事,道谢一声心自宽”。作为南丁格尔精神的传承人,这些忙碌于疾病、死亡与希望中的天使们,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去对待照顾好每一位病人。
根据国家卫健委统计,在全国多万护士中,男性护士占3%。李桂林就是南方医院重症医学科的一名男护士。今年已经是他工作的第九年。九年的ICU工作经历,让他从一个初入病房手足无措的年轻护士成长为能独当一面的小组负责人,成为挡在患者和“死神”之间一堵坚实的墙。
“我不想再有那种无力感”
初见李桂林,他穿着整洁的护士服,头发细细地藏进护士帽中,光亮的眼镜后是一双坚毅的眼睛,厚实的大手给人一种莫名的安全感。
“我从业第一天就在ICU,到今天已经九年多了。”李桂林说道。
第一天来到ICU,李桂林接到的任务就让他印象深刻。“当时有一名小女孩,只有9岁,因意外头部被撞抢救无效,基本确定死亡,我的导师也很难过,跟我说‘你去陪着那名小姑娘吧,看一下她是什么时候走的’。我当时什么都做不了,我不喜欢这种帮不上忙的感觉。”李桂林哽咽道:“我直到今天都还在想,如果我当时有很高的水平,能不能帮助医生一起挽救那名姑娘,如果当时有先进的仪器她会不会还能站起来,去读书去玩耍。”
“这种对‘无力感’的厌恶鞭策着我每天都要进步一点。”李桂林只要有空就会对病患资料进行复盘,并查阅了解相关文献。如今,他已经可以为患者做很多事情,甚至可以对医生的治疗方案提出自己的建议。“我会去尽量改善患者的预后,延续患者的生命,陪他度过最艰难的时光。”
“感觉到自己有被需要”
据了解,南方医院重症监护医学科目前有13张床位,配有20余名护士,护士比例远比普通病房要多。
“相比普通病房,ICU护士的工作要更繁琐,使用到的医疗器械要更多些。”李桂林介绍。以ECMO(体外人工膜肺)为例,大部分病房并不会配备和经常使用,但在与“死神”搏斗的ICU,使用ECMO是常态。
“我们科室曾接诊过患者小妮(化名),由于爆发性心肌炎导致病*侵袭心脏,她心脏停搏进入濒死状态多个小时。”李桂林说道,“我们使用ECMO设备将她的血排出体外,进行处理后再重新灌注入她体内——也就是说即使她的心脏不跳,我们也可以在体外为她搭建‘机器心脏’,让心肺得以休息,获得宝贵的自愈时间。”
小妮经过多个小时的抢救,终于恢复了心跳。在看到检测设备上小妮心脏跃动的曲线,李桂林喜极而泣:“我们的工作就是这样,走向黑暗,迎接黎明。我们就是与患者一起并肩对抗死亡的人,能感觉到自己为患者做了一些事情,被患者信任、被患者需要,真的太好了。”
“患者的理解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ICU患者里有1/3需要进行心理辅导。”李桂林介绍,有很多患者在入住ICU后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不少肿瘤患者、慢性病患者都会觉得死亡对他们来讲是一种解脱,对治疗比较抗拒。
“我们会鼓励患者家属录制一些视频,给患者送来他平常喜欢的东西,唤起患者的求生欲。”李桂林介绍道,“我们要像哄小孩子一样去哄患者,去鼓励他,向他介绍治疗的进程,让他信任我们的治疗方案。”
据介绍,曾有一位小伙子曾由于肝功能、肾功能受损,造成了高血脂,进入ICU时血管已经大面积栓塞。“他刚进ICU时备受煎熬,非常抗拒治疗,但是在我们耐心开导和护理下,他开始信任我们,并配合治疗,最终脱离生命危险顺利出院。”李桂林笑道:“过了一段时间后他又发生了一些其他的情况需要再次住院,一进我们科室就说‘兄弟姐妹们对不起,我又回来了’,整个人都乐观了很多。”
据了解,在ICU常有患者家属担心家人的安全,不理解医护人员的救治程序,对医护人员抱有极大的抵触心理。“曾有患者的家属对我们整个救治过程意见很大,我们也很委屈。可是患者醒来之后跟家人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不要怪医生,他们把我照顾得很好,他们尽力了。’”
“听到这话之后就觉得很感动,直接流眼泪了,这个患者的理解给了我很大的信心,促使我愿意去承担这一份工作,我的工作对他们来讲真的是有意义的。”李桂林说道。
妻子是工作中最好的“战友”
在工作日,李桂林通常会在7:20到达科室,开始一天忙碌紧张的工作。但按时上下班并非他工作的全部内容。
“ICU工作性质比较特殊,如果有突发情况的话,需要我在10分钟之内从家里赶到科室。”李桂林说道,“有时凌晨4点钟也会有急救电话,在半睡半醒中要迅速调整好自己的状态,快速出发抢救。”
这种“不同寻常”的工作节奏也得到了他妻子的体谅,“医院的护士,对我的工作情况是比较了解和支持的”。
“她经常叮嘱我,要注意安全。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