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医院神经外科专科联盟远程会诊室内,首次线上远程大交班准时进行。医院院长、神经外科教授郭东生专心聆听交班情况,对疑难病例作出指导……
咸宁市神经外科专科联盟,是郭东生上任医院院长不到一年内主导成立的。自年11月份到咸履新以来,医院颅底脑血管病显微外科病区和医院院长两副重担,在医疗卫生战线砥砺前行,践行初心与使命。
技术精湛勇攀医学高峰
医院工作20余年的外科大夫,郭东生在神经外科领域享有极高的声誉:《脑出血》杂志副主编,中国光谷出血性卒中论坛主席,美国杜克大学神经外科客座教授,医院客座教授,省级专家库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委员……
累累硕果的起点,是一位医学生的初心。郭东生在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后,硕士班主动选择了神经外科。
外科被人们成为医学领域的高峰,而神经外科被誉为外科领域“皇冠上的明珠”。在瑞典留学期间,郭东生就迎来了学术生涯中最重要的发现——LRIG基因组。
当时人类基因组测序还未做完,而郭东生的团队就利用计算机大数据筛选以及生物信息技术和克隆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发现该基因组存在于人脑及胶质瘤细胞中。他们将其命名为LRIG基因家族,并确定了该基因家族与人类肿瘤的相关性。该发现为脑科学向前推进又助了一臂之力。
学成之后,郭东生回到祖国怀抱,在国内神经外科领域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医院工作期间,团队创造了一天完成9台12个动脉瘤显微夹闭术,病人全都康复出院的世界纪录,完成包括基底动脉尖部动脉瘤在内的动脉瘤显微夹闭等手术超过台……
到咸宁工作后,更是给咸宁患者带来了福音。
去年12月3日,因公到咸出差的王女士突发脑出血,被转送至医院。正计划赴汉的郭东生得知患者情况后,医院走上手术台,带领神经外科团队实施手术。清血肿、降颅压,在显微镜下操作夹闭动脉瘤,关上了脑出血的“水龙头”……在郭东生的主刀下,经过近4个小时的手术,王女士脑中的“炸弹”终于被摘除,她从生死关口被抢救回来。
在神外专科联盟的成立发展上,郭东生提出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的合作模式,确立三级医疗机构和二级医疗机构各自的发展和定位,病人不动,医生移动,郭东生多次参与县市区的巡回义诊、查房及讲座,真正让患者在家门口享受到省市级优质医疗资源。
率先垂范,坚守防疫一线
年新冠疫情爆发,郭东生身先士卒,医院进行重症患者会诊,多次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在三级防护下开展手术。
抗疫初期,防护物资短缺,作为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理事兼常务副秘书长,欧美同学会医师协会神经外科联合会主任委员,欧美同学会脑血管病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他利用海外留学积累的人脉,开展捐赠活动,组织防护服、口罩等防疫物资。他还组织、主持、参与多场“海归好医生与海外留学生在线对话”直播活动,从中国防控策略、武汉一线经验等方面为海外战疫支招。
当时在武汉的新冠肺炎感染者中,有很多患有基础病的患者,不少还是危重症患者。在缺少治疗先例的情况下,郭东生所在的团队探索并创造了获得国际同行认可的救治经验,这些经验通过论文、在线交流等形式分享了出去,受到许多国家的积极评价。
在咸宁任职后,他作为咸宁市新冠肺炎指挥部医疗组组长,肩负全市疫情防控指导责任,同时,作为医院院长,面对疫情防控新常态,郭东生完成的医院发热门诊改造工作并完成搬迁。为落实好疫情防控工作,医院进一步完善预约诊疗和预检分诊,对发热门诊患者以及普通门诊疑似新冠肺炎患者,加强核酸检测等检验检查;严格落实首诊负责制、“应检尽检”等各项制度;设置过渡病房,通过核酸筛查和隔离降低感染风险。实施病区“封闭式”管理,严格患者陪护及探视管理,非必须不陪护、不探视,禁止病区加床收治患者。
同时,邀请同济院感专家到咸宁培训。对预检分诊流程、发热门诊一体化闭环管理、感染病区三区三通道及各区域功能用房设置、医务人员的防护标准要求、病区封闭式管理等方面进行现场指导,医院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了一一整改。
郭东生说:“医院是个特殊的公共场所,人群复杂,人员密集,人流量大,且患者聚集,是一个最容易发生感染传播的特殊区域。我们必须采取最严格的防控措施,来保障人民群众的安全!”
不仅做好管理,郭东生还率先垂范,坚守防疫一线。他多次深入包保社区、责任点位实地查看。为了保持疫情防控常态化不松懈,他常常在节假日、休息日,甚至春节假期都在院区巡查疫情防控落实情况、各卡点值守情况……,年除夕和年正月初一,郭东生与所有的一线医护一样,是在疫情防控的坚守中度过的。他深入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急诊及院外检查点,指导疫情防控工作。
在咸宁市主城区开展的扩面核酸筛查中,从接到指挥部的工作要求我院负责主城区50个点位的核酸采集工作,短短的的两个小时内周密部署,人员、物资按时到位,核酸检测工作有条不紊开展,郭东生从安排落实到亲自前往各检测点指导,一直忙到凌晨三点多,第二天早晨七医院开始了一天的工作。
在科学管理和严格落实下,医院疫情防控工作受到各级主管部门的肯定。
谋篇布局,引领跨越发展
年,医院喜报连连:该院6个临床科室成功创建省级重点专科,12个学科成功创建为市级重点专科;“心脏康复中心”和“房颤中心”正式成立;心血管疾病防治“1+4”五大中心全面建成;组建湖北省唯一一家心肌梗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立神经外科专科联盟……
这是郭东生到咸宁履职以来,谋篇布局,医院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阶段性成果。
医院管理者,医院的发展有了更新的认识,他认为,医院托管的前10年,医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为区域医疗中心。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时代下,医院的发展应为从以规模扩张为主,向以质量效益为主转变,业务上应从单纯的疾病诊疗模式,向“价值医疗”模式转变,管理上应由粗放管理,向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精细化管理转变。
为此,他提出“三个符合”的发展思路:医院高质量发展必须符合功能定位;符合所在区域老百姓的需求;符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围绕这一思路,医院在学科建设、制度建设、人才建设、科研建设等方方面面发力,多点开花。
在学科建设上,医院对标“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积极打造重点专科群,加强临床重点专科能力建设。成功开展“带角度CT引导下肺组织活检技术”“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软性输尿管镜钬激光肾囊肿内去顶术”等新技术新项目64项,其中Her2免疫荧光原位杂交、超声引导下甲状腺结节细针穿刺活检(FNAB)等多项新技术在临床应用上,引领鄂南地区医疗发展。
在制度建设上,医院构建起“综合考核+单项考核+科主任年终目标考核”三维一体的绩效考核体系。修订了《临床重点专科建设管理办法》《新技术新项目管理办法》等制度,将核心技术及新技术与科室绩效、个人评优评先晋升等挂钩,激励个人、科室提高医技水平,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在人才建设上,医院实施“人才”建设工程。鼓励医务人员到国内双一流、知名院校攻读硕、博士学位。大幅提高引进硕博士人才待遇,制定优秀人才及实用人才具体引进与管理办法,优化绩效工资体系和激励体系,完善科主任及学科带头人评价体系。
在科研建设上,年,该院征集科研项目项,推荐省科技厅科研项目6项,市级科技项目6项;获湖北省卫生健康委立项5项,咸宁市科技局立项6项,获资助经费万元,创历史新高。GCP机构办公室洽谈项目20余项,I期研究病房完成BE/PK项目11项,合作研究经费约万元,同比增长50%;研究者发起(IIT)项目6项;完成遗传办备案项目6项,临床试验研究水平已跻身区域先进队伍行列。
在带动区域医疗方面,医院牵头成立咸宁市神经外科专科联盟,主动担当,建立起疑难重症患者院前急救协同机制,与基层机构在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学科共建、诊疗规范、人才培育、学术研究等领域协作,积极化解好基层医疗资源相对不足的问题。
克己奉公,践行医者初心
学生时代,郭东生在投入学习、研究时,就常常废寝忘食。成为外科医生后,加班成为常态。
神经外科手术往往难度高、手术多、情况急,常常晚上八九点手术才结束,休息日被通知临时加班。“有时候实在太累,就直接躺在手术休息室里,一倒下去就睡着了,醒来的时候,已经是第二天了,这时候又要继续做新一天的手术。
虽然工作繁忙,但郭东生深知这是作为医者的天职:“很多病人在等着你,你多挤出来一分钟,可能就为多一个人带来希望。”
医院供职,他还加入好医联盟义诊,他认为网上问诊对于复诊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诊疗形式:“全国很多患者不远万里来看病,已经很辛苦了,复诊又来将要耗费不少的精力和财力,我治疗过的患者我心里有数,医院拍片,看看病情有没有复发即可,这样也不会占用很多初诊病人的时间。”
医院管理者后,他一方面要兼顾学科,一方面医院管理上。他的办公室常常深夜还亮着灯,周末在办公室审阅各项制度文件、研究医疗卫生*策走向、医院下一阶段工作重心……已然成为他的工作常态。
在咸宁工作的一年多时间,他利用下班之余的休息开展临床学科调研,重点专科对标研究,参加各临床科室科务会……。
对待工作,郭东生仿佛不知疲倦,总是充满干事创业的热情,兢兢业业,克己奉公。他说,成为医疗工作者的第一天,就树立了献身医学事业,为人民群众健康服务的理想。如今20余年过去,初心不变,未来还会继续传承医者的使命与担当,为健康中国战略实施尽绵薄之力,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