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的病原体既非细菌,也非病*,而是一种衣原体,主要在鸟类之间传播,在特定条件下可由被感染的动物传染给人,产生轻微的症状或导致重症肺炎。因本病最初多在玩赏鹦鹉的人群中发现,故名鹦鹉热。后发现其实鹦鹉之外的其他多种鸟类(如鸭子、火鸡等)均可感染本病而具有传染性,故又称之为“鸟热”。
鹦鹉热曾在全球20多个国家暴发流行,尤其是欧洲和美国。近几年,我国北京、浙江、安徽、广东等地也陆续有零星散发病例报道。
“鹦鹉热”有哪些症状?
被感染的鸟类可能完全没有症状,也可能致命。常见表现有食欲不振、眼睛红肿、呼吸困难、腹泻、粪便不成形等。
鹦鹉热衣原体侵入人体后,潜伏期一般为5-14天。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常见为发热、寒战、头痛、肌肉酸痛、干咳、呼吸困难等;也可累及肺外器官,出现胃肠道反应;危及生命的情况较为少见。
“鹦鹉热”检查
最可靠的方法是进行鹦鹉热衣原体的培养,取鼻咽部或咽后壁拭子、气管和支气管吸出物、肺泡灌洗液等标本培养,分离物可用鹦鹉热衣原体种特异性单克隆抗体进行鉴定。
应用PCR试验对上述标本进行检测对诊断有很大帮助,但需要注意质量控制,防止出现假阳性结果。
微量免疫荧光试验(MIF)是目前国际上标准的且是最常用的衣原体血清学诊断方法,但在鹦鹉热衣原体做诊断时应谨慎,除病人具有病鸟接触史以外,血清标本应同时检测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和鹦鹉热衣原体抗体并比较抗体滴度,以滴度最高作为感染的衣原体种,从而确定是否是鹦鹉热衣原体,因为三个衣原体种之间可能存在血清学交叉反应,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临床症状类似于肺炎衣原体肺炎,但前者的发病率远远低于后者。血清学诊断标准为:MIF试验IgGge;1∶和(或)IgMge;1∶32,在排除类风湿因子(RF)所致的假阳性后可诊断为近期感染,双份血清抗体滴度4倍或以上升高也诊断为近期感染。
鹦鹉热累及心脏时,心电图呈心肌炎改变。鹦鹉热肺部X线主要表现不同程度的肺部浸润,如弥漫性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炎,但无特异性。肺内病变吸收缓慢。
鹦鹉热肺炎“鹦鹉热”发病机制
受鹦鹉热衣原体感染的鸟类通常累及肠道,病原体经粪便排出体外。鹦鹉热衣原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很强,在干燥的鸟粪中可存活数月。鸟-人的感染方式是气溶胶呼吸道吸入。有报道鹦鹉热衣原体存在人-人传播途径,但罕见。鹦鹉热衣原体经呼吸道吸入体内后首先进入肝和脾的网状内皮细胞增殖,再经血液进入肺和其他器官,所以人类的鹦鹉热既可以是呼吸道感染,也可能是以呼吸系统为主的全身性感染。
“鹦鹉热”怎么预防?
1、鹦鹉热患者应予隔离,痰液应予消*。
2、避免接触感染的鹦鹉等鸟类或禽类可预防感染,禽类加工业的工人尤其应注意避免职业接触。
3、加强国际进口检疫和玩赏鸟类的管理,如发现有病动物可屠杀处理或隔离治疗,如在饲料中加金霉素,或用四环素或金霉素浸泡种籽等,均有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