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
心脏人类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体积约相当于一个拳头大小,重量约克。心脏每分钟约跳70次,每次泵血70毫升,每分钟约泵5升血,如此推算一个人的心脏一生泵血所作的功,大约相当于将3万公斤重的物体向上举到喜马拉雅山顶峰所作的功。
在生命过程中,心脏始终不停地跳动着,而且很有规律。“心跳”实际上就是心脏有节奏的收缩和舒张。一般成年人每分钟心跳约60—80次,平均为75次。心脏一次收缩和舒张,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它包括心房收缩,心房舒张、心室收缩和心室舒张四个过程。
一、西医认为心脏功能
心脏的作用是推动血液流动,向器官、组织提供充足的血流量,以供应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如水、无机盐、葡萄糖、蛋白质、各种水溶性维生素等),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体内各种内分泌的激素和一些其它体液因素,也要通过血液循环将它们运送到靶细胞,实现机体的体液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恒定。
此外,血液防卫机能的实现,以及体温相对恒定的调节,也都要依赖血液在血管内不断循环流动,而血液的循环是由于心脏“泵”的作用实现的
二、症状解析
当心脏发生病变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耳鸣、肩膀疼痛、心前区的疼痛、心悸、心慌、心律不齐、胸闷气短、失眠、水肿等症状,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引发冠心病、心梗、脑梗,甚至心衰。
1、疼痛
心悸不能获得足够的血液和氧(俗称心肌缺血)以及过多代谢产物堆积都能造成痉挛,而产生胸部紧缩感或压榨感。然而,不同人产生的疼痛感或不适感存在差异,所以有些心脏病患者,可能始终没有胸痛发生(隐匿性心脏病)。
2、气促
气促是心衰的常见症状,是液体渗出到肺脏中肺泡间质的结果,称肺充血或肺水肿。在心力衰竭的早期,气促只出现在体力活动时。随着心衰的加重,轻微活动时也发生气促,直至静息状态下都出现气促。卧位时液体渗到整个肺脏,而站立位时由于重力作用液体主要分布在双肺底部,故心衰病人卧位时发生气促或加重而站立位时症状减轻
3、乏力
当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时,活动期间流向肌肉的血液不足以满足需要,此时患者常感到疲乏与倦怠。但这些症状常难以捉摸,不易引起患者的重视。患者常通过逐渐减少活动量来适应或归咎于衰老的表现,而忽略或延迟治疗。
4心悸
自觉心跳或心伴心前区不适感,是由心跳过快、过慢、心律不齐引起的。
5、头晕
由于心率异常、节律紊乱或泵功能衰竭导致的心输出量减少可引起头晕和晕厥。
三、中医?心脏
心位于胸中,隔膜之上,有心包裹护于外。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配合其它所有脏腑功能活动,起着主宰生命的作用。其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心的经脉与小肠相连,互为表里。
(一)主血脉心主血脉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若心的气血不足,推动血液循环的力量减弱,则产生种种病变。例如,心血瘀阻、血脉阻滞,则出现心悸、胸闷,甚至心前区剧烈疼痛等心功能失调的症状。
(二)主神志
心主神志,即心主神明,或称心藏神。心是藏神之所,是神志活动的发源地。若心有病变,主神志的功能失常,即可出现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异常。心的气血不足,则必然影响到心神,表现为失眠、多梦、健忘、神志不宁、痴呆;如血中有热,扰动心神,则表现为烦躁、谵语,甚至昏迷,不省人事;若痰火扰动心神,神志昏乱,则表现为狂躁不安、哭笑无常等。
(三)心开窍于舌
舌乃心之苗。心经别络上行于舌,因心的气血上通于舌,所以心的气血强与否,往往可以从舌的变化上反映出来。例如,心血不足时舌质淡白;心火上焱时则舌尖红或舌体糜烂;心血瘀阻时则舌质紫暗或瘀斑、瘀点。热入心包或痰迷心窍时,则舌强语謇等。
(四)心主汗
汗是人体津液之一,汗与血同源,因心主血脉,心生血,故汗与心有密切关系。故有“汗乃心之液”的说法。当心阳虚脱时,汗液随心阳而脱,故大汗淋漓;心气虚时,表卫不固,自汗出;心阴虚时,阳无所附,心液失其敛藏而发盗汗。
(五)其华在面
即是心的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可以显露于面部的色泽变化,由于头面部的血脉极为丰富,所以心气旺盛,血脉充盈,面部红润有泽;心气不足,则可见面色白、晦滞;血虚则面色无华。
(六)心与小肠相表里
心脉属心,下络小肠,小肠之脉属小肠,上络于心,心属里,小肠属表。二者经脉相联,故气血相通。心之气通于小肠,小肠之气亦通于心。在病理情况下则相互影响,如心火过旺时,除表现口烂,舌疮外,还有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和证候,叫做“心移热于小肠”。若小肠实热,亦可顺经上于心,则可出现心烦,舌尖糜烂等症状,治疗上即要清泻心火,又要清利小肠之热,相互兼顾。
四、心系疾病分型1、
1心气虚证
即单纯心功能减退或不全。表现为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动后加重,自汗,面白舌淡,脉虚等为常见症的证候。治疗方法是补益心气,兼以养血安神。
2、心阳虚证
多胸阳不振,易导致心血淤阻,胸痹不宣。临床以胸闷胸痛,心悸冷汗,恶寒肢冷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常见于心悸、胸痹、奔豚气及西医的心律失常、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休克等疾病。治疗方法行气活血化瘀。
3、心血虚证
即心血虚亏。表现为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唇、舌色淡,脉细无力。治疗方法是养血安神。
五、心脏预警信号
1、面部报警信号
脸肿、嘴唇发乌或发紫、印堂发红、鼻梁有横纹、两颧发红、舌苔前尖发红、舌体歪、舌下静脉曲张、脸上老年斑较多、脸色*黑暗。
2、心脏的症状表现
体力活动时有心悸、疲劳、气急等不适或产生呼吸困难感。劳累或紧张时,突然出现胸骨后疼痛或胸闷压迫感。出现脉搏过速、过慢、短促或不规则。熟睡或做恶梦过程中突然惊醒,感到心悸、胸闷、呼吸不畅,需要坐起来一会儿才好转。饱餐、寒冷、吸烟、看情节紧张的电影或电视时,感到心悸、胸闷或胸痛。在公共场所中,容易感到胸闷、呼吸不畅和空气不够。上楼时比以前或比别人容易出现心悸和气急。突然出现一阵心悸、头晕、眼前发黑,有要跌倒的感觉。突然胸部不适而昏倒在地上。晚间睡觉枕头低时感到呼吸困难,需要高枕而睡。出现下肢浮肿。手指或足趾末端出现肥大、变形。脸、口唇和指甲出现青紫、暗红等异常颜色。静息时自觉心跳有异常声音,或手掌握触前胸壁心脏部位时有震颤感。左肩痛长期不愈。
3、心脏疾病的报警信号
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心脑供血不足、左心室肥大、左束支、右束支传导阻滞、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冠心病、支架、搭桥、脂肪肝、胃肠疾病、肝囊肿、肾囊肿、脑中风、脑萎缩、老年痴呆。
六、冠心病分型
1、隐匿型患者有冠状动脉硬化,
但病变较轻或有较好的侧支循环,或患者痛阈较高因而无疼痛症状。
2、心绞痛型
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短暂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3、心肌梗死型
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导致心肌坏死。
4、心力衰竭型
(缺血性心肌病)心肌纤维化,心肌的血供长期不足,心肌组织发生营养障碍和萎缩,或大面积心肌梗死后,以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5、猝死型
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栓塞,导致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所致。
七、五行关系
1、心属火,肺属金。
心火克肺金,心气有克制肺气太过的作用,若心火太旺,又会造成肺阴不足,出现干咳、少痰、咽喉肿痛的症状。
2、心属火,脾属土。
心火生脾土,即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如母病及子,若心阳不振,
则会影响脾胃运化,痰湿内停,引发心悸、气短、胸闷、憋气、腹痛、腹泻等问题。
3、心属火,肾属水。
肾水克心火,正常情况下,心火必须下降于肾,助肾阳以温肾水,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助心阴以使心阳不亢,古人称为“水火既济”、“心肾相交”。病理上心阴不足可导致肾阴不足,肾阴不足亦可导致心阴不足,从而产生心肾阴虚火旺,表现为心悸、心烦、失眠、多梦、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称为“心肾不交”。
八、心系相关疾病
1、高血压与心脏病
长期的高血压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会阻塞或使血管腔变狭窄,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坏死而引起冠心病。据统计,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危险是正常者的2倍,如果高血压患者长期不治疗,会有50%的患者死于冠心病。
2、糖尿病与心脏病
糖尿病心脏病是糖尿病患者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广义的糖尿病心脏病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糖尿病心肌病和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病变等。糖尿病心脏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常起病比较早,糖尿病患者伴冠心病常表现为无痛性心肌梗死,梗死面积比较大,病情多比较严重,预后比较差,病死率较高。
3、高血脂与心脏病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当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时叫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证实,血清胆固醇升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危险也增高,也就是胆固醇水平较高的人群,冠心病发病率亦较高;而胆固醇水平降低,冠心病危险性即可降低,也就是胆固醇较低的人群冠心病发病率较低。
4、高血粘与心脏病
高血粘导致血脂沉积、血管壁沉积加厚,造成血管自然弹性的下降、动脉硬化等。大量的脂质加快沉积在血管壁上,使宽阔的血管变得狭窄,造成心肌供血严重不足,出现心绞痛、冠心病和心梗。
5、低血压与心脏病
慢性低血压患者往往血压长期偏低,并伴有头晕、头昏、乏力、易疲劳等症状。长期的慢性的低血压可导致机体功能下降,主要危害有视力、听力下降,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头晕、昏厥、跌倒、骨折发生率大大增加。由于大脑对缺血缺氧极为敏感,低血压引起脑组织的缺血性损害尤为明显,低血压患者常感头晕、头痛、眼前发黑、健忘、思维迟钝,容易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还可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等心脏病。
6、心脏病与脑中风
由心脏病引起脑中风,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心脏自身的病变或心脏瓣膜、心室壁及心室腔内的血栓,进入血液循环,阻塞了脑部血管造成脑栓塞;二是由于严重的冠心病、心功能不全等,导致心脏输出量减少,脑灌注不足,脑部缺血,形成脑血栓。
7、心脏病与老年痴呆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心肌血液供应减少或缺失而发生心肌缺血甚至坏死,此时心脑血管发生粥样硬化,微循环受阻,导致大脑供血、供氧不足、脑神经细胞变性、坏死、功能减退,引发老年痴呆。九、合理膳食可食用猪心、驴肉、牡蛎肉、海蜇、金桔、葡萄、苦瓜、黑木耳、银耳、山楂等。此外,中医讲红色入心。红色为火,为阳,故红色食物进入人体后可入心、入血,大多具有益气补血和促进血液、淋巴液生成的作用,如胡萝卜、红辣椒、番茄、西瓜、山楂、红枣、草莓、红薯、红苹果,此类食物可以常食之。
扫一扫下面